中共安庆市委老干部局 发布时间:2021-04-26 阅读次数:11698次
“奉献到倾尽所有,奋斗到至死方休,以身许国,鞠躬尽瘁,用尽一辈子做一件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,这就是我的叔叔邓稼先。他用生命的灯盏撑起了巍巍昆仑;用满腔热血,浇铸着共和国强盛的根基;用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声,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科技面貌的地覆天翻!而我,只想向更多的游客介绍稼先事迹,用我的语言把稼先精神传承下去。”正在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“两邓故居”给游客讲解的五老义务讲解员邓敦华说。
今年73岁的邓敦华,家住五横乡白林村邓家大屋。他是邓石如的第七代旁孙,也是邓稼先的堂侄,年轻时从事过民办代课教师、村办企业销售、外地务工等工作,返乡后加入罗岭镇关工委,义务担任“两邓故居”红色讲解员。
2008年,“两邓故居”选拔管理人员,邓敦华被群众一致推荐为故居管理员,工作任务是:看管文物财产、打扫故居环境卫生、招呼游客登记、防火防盗保安全。为做好这项工作,不论刮风下雨,他保持每天开心接待游客,对游客的要求都耐心解释、帮助解决。十多年来,无一游客投诉、不良反映现象。他每天坚持七点上班,清扫门前广场和室内卫生,擦洗桌椅条台和玻璃展柜。因不断增加的游客的讲解需求,他认为作为故居看护人,有必要也有义务向大家进行讲解邓稼先的爱国奉献事迹。于是他积极搜寻资料,不断锻炼提高讲解能力,遇到不懂之处,他就主动虚心请教前辈、了解家史、学习有关资料,通过自己的语言将“两邓故居”的真实情况如实传播给广大游客。尽管没有任何报酬,但是邓老非常乐意做这项工作,他说:“我是邓家的后人,当下应尽的责任是守护和传承,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相。石如文化、稼先精神是由先辈创造的,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结晶,影响深远,不可复制和编造,必须要一代一代传下来,我们这代人没有任何理由也绝不能让这些不说话的文化遗产、稼先精神流失。”
2015年安庆地区发洪水,宜秀区受灾严重,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的邓敦华从家里拿出4000元作为赈灾捐款,这在当地传为佳话。邓敦华却说,邓稼先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下,为铸大国重器历经万般艰苦,鞠躬尽瘁,我现在不愁吃穿,只盼望着家国越来越好。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邓老用他那不太流利的普通话,接待了一拨又一拨数以万计的游客,倾情诉说着“两邓故居”的一幅幅照片、一幕幕过往。每当讲解到邓稼先献身科学、为国捐躯的片段时,泪水总是在不经意间湿了眼眶。他说:“邓稼先至死都想着国家,想着‘不要让别人把外面落了太远’,这是何等担当奉献的爱国情怀!现在中国富裕了、强大了,人民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,我们不能忘记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矢志不渝的为国奉献,我们更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,以他们为灯塔,来照亮当代中国人拼搏奋斗、立志报国的追求。”这是邓老的信仰,二十年如一日做着重复的事情,在每一次讲解都抒发了自己的情感。看好故居的门、讲好故居故事,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。
邓老的家就在离“两邓故居”几百米不到的街口,故居管理的事儿忙得差不多得时候也将近到了中午。老伴在灶台前添火做饭,邓老就钻进了自己的房间练会字。“我书读的少,书法算是家族传统,都能写点。我算是不听话的,从不照着字帖,看看别人的字再琢磨自己的,想怎么写就怎么写。”邓老说得轻描淡写,却也是在省内外多个农民书画展上参赛获奖过的。中饭虽然只是简单两道菜,可食材都出自老邓自家的田地里,谈不上美味却是最新鲜的。用餐时间很短,餐后老邓扫了会儿自家院子,就又去了“两邓故居”那里看了看。
邓老说,他这辈子做了很多份工作,走了那么久终于在步入老年的时候回家了。“我从小看着故居长大,如今又专门守护故居,做义务红色讲解员,传承红基因。我最喜欢现在的义务讲解员工作,守着家族的荣耀,自己也很自豪,我要一直讲到讲不动为止”。
生命不息,奋斗不止。十多年的坚守,邓敦华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,宣讲4000多场次,受众8万多人次,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、是活雷锋。